精耕刑事辩护领域
进入律所后,我做了三年律师助理。那时的我就像一块海绵,不停地吸收着能量,做好知识储备。独立执业之后,我陆陆续续做了很多民事、行政、刑事案件,积累了丰富的诉讼经验。最近八年来,我选择专做刑事案件。为什么选择刑辩业务?开始的时候,心里或多或少有些“英雄主义”。为他人辩冤白谤,为正义慷慨陈词,律师袍加身,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。我想:刑事辩护事关当事人的自由与生命,其重要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,这也许就是刑事辩护被誉为“律师业务皇冠上的明珠”的意义所在。
在刑事辩护分类中,无罪辩护是最难的。近年来,不少刑辩律师关注审前辩护,获得检察院不批捕、侦查终结、不起诉的决定。我非常珍视的则是看守所的数十份《释放证明书》。这些证明书如同一条条亲身经历后提炼出来的人生格言,时刻激励自己再上新台阶。每次拿到证明书时,就是我办理案件满足感最强烈的时刻。
刑辩律师就像仗剑天涯的“独行侠”,面对的是代表国家的检察机关、司法机关,每一个案件都关涉他人的自由、财产乃至生命,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辩护,维护公平正义,是刑辩律师的天职。我深知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,而是当事人的人生。
八年来,我始终用心经办每一起案件,无论大小都追求极致。对每一起案件都会充分思考,认真琢磨可能发生的争议点,有无事实基础、有无法理依据、有无实践案例,努力地穷尽检索各数据库的立法观点、司法观点以及案例,并灵活运用,为案件分析论证提供支撑。通过有效辩护,不少案件获得检察院不批捕、不起诉的结果。
因为在刑事业务领域的精耕钻研,我成为厦门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,被聘任为《北大法宝-刑事诉讼应用系统》的特约作者,2019年底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刑事专业律师。虽然收获了一些荣誉,但刑辩之路亦充满荆棘坎坷。曾经一起毕业入行的同学已经很少有专精于刑事业务的,但我已经在刑事专业化道路上坚持了八年,并且坚信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。
积极承担社会责任
律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,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是每个律师应尽的义务。每年我都会承办法律援助案件,为弱势群体代言。2016年,我当选为福建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后,更加热心地参加未成年人保护的公益活动,包括开设校园法律讲座、承办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。作为厦门市思明区的首批社区法律顾问,我坚持每月定期到社区值班,为来访群众作法律咨询和解答。
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我积极响应律协号召,为对口支援的湖北省司法厅和律师行业进行捐款捐物;参与了《法律战“疫”——新冠肺炎疫情法律应对手册》一书的编写,负责起草刑法部分,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;成为厦门律协公益法律服务团“在线值班律师库”首批成员,在线值班为群众服务,解答法律咨询;结合疫情防控期间不同行业的需求,和律所同事一起整理法律知识问答和相关案例,编制《大成厦门战“疫”电子法刊》,并发至公益法律书架。
分享刑事专业知识
在律师业务之外,我还将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办案经验传授给更多的法科学生,进而影响更多的人,传播社会正能量。自2015年始,我先后在厦门大学、华侨大学、集美大学等高校兼职授课;于2019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开设金融犯罪专题讲座、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开设食品安全研究专题讲座、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毒品犯罪辩护研究专题讲座;担任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研究中心研究员,将实务案例与理论相结合;连续担任多期厦门市实习律师岗前培训讲师,用独具一格的案例教学为实习律师授课。
2017年,我和厦门几位刑辩律师共同发起“鹭岛刑事法下午茶”活动,通过轻松的沙龙讨论,为厦门刑辩律师提供交流、沟通、学习的平台。每期活动的主讲人均为刑辩律师,从职业特点出发,将主题发言与自由讨论环节相结合,碰撞出思想火花。作为福建律协刑事诉讼委员会秘书长,持续地开展“刑辩走福建”活动,让刑辩交流活动走进更多的城市,走近更多的律师。
2018年,我参加了全国律协青年律师领军人才训练营,和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律师一起交流成长。2020年初,我担任了大成刑辩学院新一届毒品犯罪研究中心主任,负责对涉及毒品犯罪的法律法规、司法解释、会议纪要、典型案例等进行汇编。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毒品犯罪辩护工作,另一方面期望能对“禁毒”工作有所裨益。
每当谈论“为什么要做律师”这个话题时,十三年的从业往事一一涌上心头。大学时,因听闻律师而走近律师;参加实习,眼见律师而心属律师;现在,全身心投入律师行业,我真正成为了中国律师的一分子。